查看原文
其他

乐山教育系统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2017-09-13 乐山教育



  “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抓好,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根本之策。”在深入解析贫困的动因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元旦前夕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所强调,脱贫攻坚的关键在教育。


  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乐山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脱贫攻坚目标,在“贫智双扶,穷愚双治”的扶贫思路引领下,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工作取向,按照“全员、全域、全程”的原则,努力做好“长短”结合、“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扶志”结合的“三结合”,频出重拳、亮出实招,实现了贫困人口全员、空间范围全域、帮扶内容全面、帮扶措施全程的“四个全覆盖”,实现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跨越。


  “脱贫攻坚,重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上,不断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推进社会发展进程,这是教育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正如乐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昆所言,当下国家救助资金全方位覆盖,现在再也找不到不能读书或吃不起饭的,“救贫”已不再是问题,而着力于解决思想与发展的“解困”才是教育扶贫的根本所在。


  在“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中,教育扶贫不仅仅要扶起贫中的“困”,更要扶起贫中的“根”。乐山市教育系统立足教育发展之“困”,通过夯实硬件之“基”、伸出资助之“手”、授以技术之“渔”、扎实专业之“根”、补上精神之“钙”等策略,努力“拔穷根”,着力解决“教育扶贫”中的办学、经济、谋生、师资和思想之贫。


扶办学之贫夯实硬件之“基”


  明亮的教室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玩具和绘本,室外的沙地上孩子们正兴奋地玩耍,外墙和教室内墙上贴满了风格各异的手工画……当我们看到这座略带川南民居风格的房子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村的幼儿园。


  “没错,这就是我们会步村幼儿园,总投资40多万元。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一些材料还是从成都订购上门安装的。”会步村村支书喻志聪高兴地说,村幼儿园还配备了专业的幼儿教师。


  会步村地处马边彝族自治县大山深处,以前村里的孩子上学,需要从山间小路步行五六公里到最近的荍坝乡中心小学。由于山路靠近河道,一到汛期涨水,常被河水淹没。这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不得已,有些家长就把孩子接到打工地去上学。“现在好了,村里的17个孩子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读幼儿园,解决了家里的后顾之忧。”喻支书说到此处,不断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



村支书给老百姓讲解报名要求

                                                   

  “在马边县,会步村不算是最偏远的地方,而在小凉山深处,一些村的孩子从早上七点出发,下午二三点才能到学校。”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罗文学忧心忡忡地说,“山高路远,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既不安全,也因为需要人接送而耽误家里的劳动力。于是一些家里干脆放弃了学前教育。”


  由于学前教育的缺失,彝族小孩在一年级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语言难题。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从2014年开始,“一村一幼”便在此背景下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了,旨在帮助彝区孩子过好语言关、文明关、安全关。仅马边彝族自治县,2014~2016年就先后投入了2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一村一幼”81所。截至2016年秋,全县建成8所乡镇幼儿园,140所“一村一幼”,实现全县村幼全覆盖。


  而沐川县2016年新建16所,2017年新建10所。这26所村级幼儿园,已覆盖到全县43个省定贫困村。


  在整个乐山市彝区,目前已在286个行政村建成294所“一村一幼”,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4.6%。三年时间,使彝族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62%提高到了94.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为了帮助彝区孩子度过语言关、文明关、安全关,乐山市专门组织人员攻关编写《“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


  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涵盖《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安全》《我们的设计》的《“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系列丛书终于完成。


  “这套读本是一个创举,填补了彝区学前教育双语教材的空白,弥补了‘ 一村一幼’保教质量先天不足的缺陷。”看到这套书,不少到彝区考察“一村一幼”的领导和专家都发出啧啧赞叹。



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一村一幼”教材

                                                                 ■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乐山教育的‘短板’在彝区,彝区教育的难点在学前教育。‘一村一幼’建设并不孤立,它与彝家新寨是共同发展的。”在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弘看来,彝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村组分散,是学前教育无法有效开展的“瓶颈”。


  随着彝家新寨建设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彝区群众由分散到集中居住,这为“一村一幼”建设提供了机会。为此,乐山市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逐一破解“一村一幼”建设园舍、经费、师资三大难题。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和“集中资源、节约成本、填补空缺、方便就近”原则,采取改造闲置村小和村级活动室建设幼儿园等方式,建好园舍;将“一村一幼”建设和运行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市财政为每个幼儿园安排园舍建设和开办经费 5 万元,在省定政策基础上(每人每月2000元)再为每名教师每月增加1000元劳务津贴,县财政负责解决村幼儿园的公用经费、点心费和教师工资等;标准化配备幼儿桌椅、玩具、餐厨具等教学生活用品,按每生每学期100元的标准安排公用经费……在推进小凉山彝区“一村一幼”建设中,乐山市教育局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瞄准“人、财、物”等短板,努力破解工作推进中的难题。



崭新的午睡室

                                                                  ■

  对彝区“一村一幼” 的建设创举与工作成效,乐山市相继两次得到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高度肯定和重要批示,要求乐山把“好事办好”,寄希望于乐山的“一村一幼”建设能为大小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做法,并引领大小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现有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要求。这就导致两个人挤一个铺位的情况,一到夏天,学生酷热难耐。2015年虽已解决了“两人一铺”问题,但生均宿舍面积严重不达标。而教师的住宿同样也不容乐观,不足15平方米的木头房子住着两位老师,除了两张床,几乎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


  为了全面改善农村教师宿舍、解决生均宿舍面积不达标的问题,乐山市加紧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建设项目,将其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和学生宿舍建设(简称”两房“建设)。2017年,全市计划总投资1.87亿元,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1000套、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5万平方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生宿舍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


  沐川县借力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乡中心校标准化建设项目。2017年,全县开工建设7所学校综合楼建设项目,累计中标金额达4428万元,在建面积2.56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96万平方米。


  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程、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建设,乐山市“十二五”期间共投入10个多亿撤除D级危房2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3.81万平方米,改造校舍面积33.31万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23.94万套,全面提升了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夯实教育扶贫的根基。


扶经济之贫伸出资助之“手”


  “我要感谢国家、感谢党,我们那里有一个政策叫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中学和小学9年义务教育,3年职业教育全免费教育,国家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才能让我继续学习,站上这个大舞台……”正如乐山市计算机学校学生李香彝在中央电视台《黄金100秒》节目舞台上的真诚告白,乐山市构建起了“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为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应助尽助”,不让每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五通桥区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午餐费,全面免除普通高中学费;井研县从2017年春季起对全县普通高中全部免除学费;峨边县从2005年秋季起,按每生每年本科3000元、专科2000元的标准,资助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直到学业结束;沐川县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犍为县从2016年起对所有全日制在校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大学生学费给予按实资助,并按区域给予生活费定额补助(东部地区每月700元、中西部地区每月550元),同时还从2016年秋季起免费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校服……除了政策性资助外,乐山市各区县还根据地方财政情况出台各自有特色的资助举措。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在享受现有教育保障制度和助学帮扶政策基础上,如果仍不能渡过难关,还有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兜底。在乐山,每个区县都设立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目前,扶贫救助的资金规模已达5024万元,救助贫困家庭学生9909人次。


  “我2015年考上大学,但是家里没有一分钱,就在这时,上级领导来到我家中,向我讲解国家的资助政策,并将我家列入‘精准扶贫户’,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如今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就读的犍为籍学生宋军回想起自己上大学的历程,眼中满是感动。


  犍为县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徐天祥说,像宋军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还有很多,得益于各种资助政策,全部都如愿以偿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如果没有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资助,特别是没有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政策的帮扶,我想我很可能放弃上学,至少我的大学生活黯然失色,无法安心静心求学。”2016年11月17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生鄢灵聪来信专门感谢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犍为举行资助感恩教育活动

                                                                 ■ 

  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又让鄢灵聪同学燃起了熊熊的希望:“我是国家助学贷款和精准扶贫的直接受益者,我深刻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注、关心与大力支持,我要加倍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不忘感恩和回馈社会,提升自身能力与修养,尽我所能帮助应该得到资助的人。”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工作的启动,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确保实现党和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正如犍为县教育体育局纪委书记冯军强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走出了求学的困境。


  除了从政策层面进行扶持外,社会的爱心人士、企业团体纷纷向贫困学生伸出了援助的双手,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家住沙湾区牛石镇喻坝村的魏志宇,本来家境贫寒,但厄运如魔鬼般降临,不仅病魔夺走了他的母亲,还让他缠上一身病痛,接着父亲意外离去,让稚嫩的生命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魏志宇的遭遇通过网络传了开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倍感痛心的同时纷纷慷慨解囊。4月21日,乐山市沙湾区沙湾小学便为魏志宇举行了爱心捐赠仪式,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共同捐赠善款278272.3元。爱心如一缕缕冬日暖阳,照进魏志宇的世界,同时为他带去生活的希望。


  “谢谢叔叔阿姨们送我们书籍,让我们可以在书中畅游,寻找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喜欢看书的三年级1班的啥玛达子脸上笑开了花。



深入马边调研途中

                                                               ■ 

  2015年11月13日,“美丽教育情满四川——文轩教育‘太阳星公益行动’2015村小圆梦”活动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袁家溪乡中心校举行,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为该校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图书、书柜,3张乒乓球台,并为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接下来我校将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通过阅读给孩子们打开通往世界的路。”有了图书的保障,周建明校长激动不已。


  “去年暑假,我加入了一个暑期支教活动。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做事,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个给予我太多关怀的社会。当我看到地处大山的万源县双龙庙村的孩子时,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的自己。”目前在成都理工大学读书的吕秋兰家境贫困,可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享受教育救助的同时用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得到爱,学会爱,传递爱。”吕秋兰在给犍为县学生资助中心的感谢信中表示,“这是我得到的最大一笔财富。”不只是吕秋兰,徐天祥指着300多封感谢信对我们说,每一份信中都蕴涵着感恩之情。


  “资助政策让贫困学生无忧上学,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独立。感恩、自强教育应该与资助同行。”“以保障性资助为重点,以育人性资助为载体,促进资助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在乐山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范慧文看来,从经济资助到资助育人是大势所趋。为此,推动资助育人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各类教育教学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乐山市下一阶段资助工作新的思考点。


扶谋生之贫授以技术之“渔”


  “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素质问题,缺乏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谋生技能。为此,我们全力推进‘职教一人、职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扶贫行动计划,用社会所需的技术装备贫困学子,帮助他们更好就业,带领家庭脱贫。”在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泉看来,脱贫致富必须依靠教育,尤其是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性培训,培养技术型人才,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


  沐川县职业中学的孙云金来自幸福乡共和村,家里只有一个多病的父亲。2016年12月,已经入职实习的孙云金领到了第一份工资:5919.14元。看到工资条的那刻,孙云金激动万分:自己终于可以凭借在职中学到的一技之长让父亲放下生活的重担。


  沐川县职业中学校长彭刚拿出实习学生的工资单说:“我们学校95%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实习工资在3000~5000元之间,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一技之长,让学生自食其力,帮助家庭脱贫脱困。这正是职业教育扶贫的首要任务。”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便是基于这一初衷建立并飞速发展。


  在2009年以前,马边职业教育基本是一片空白。唯一的职业中学还是设在张坝中学的职高部。当时,它相当于一个职业培训机构:每个年级只有40~60名学生,两个班,以文化课为主,仅仅开设了电子、旅游、餐饮、水电等几个专业。


  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纪委的精心牵线搭桥下,张坝中学职高部独立出来,依托广东碧桂园集团1800万元的捐资和政府的4000万元投资,新建马边彝族自治县碧桂园职业中学,将其打造成乐山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


  现代化的学校虽然日渐成型,但问题却接踵而至。一所新的职业中学的办学怎么定位,又该如何设置专业?缺乏具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带头人,碧桂园职业中学举步维艰。



乐山一职中与沐川职中签定对口帮扶协议

                                                                  ■ 

  而在这时,乐山市的对口帮扶无疑是雪中送炭。在上级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乐山一职中对口帮扶马边职业教育,先后派出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副校长担任碧桂园职业中学的校长,为其把脉掌舵。


  2009年下派到碧桂园职业中学任教的张冬,历经教师、团委书记等岗位锻炼,目前已是教导主任。作为与碧桂园职业中学一同成长的他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刚开始只有两个班,目前增加到42个班,在校学生人数1800余人,设有电子、机械、计算机、商务旅游、幼儿教育、现代农业技术六大类专业。”张冬说起这些,充满着自豪。


  几年时间,碧桂园职业中学撑起了马边职业教育的蓝天,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个规模化、综合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让彝区孩子多了一条脱贫脱困的选择。


  马黑子林,高卓营乡彝族人,2016年从碧桂园职业中学餐饮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南国苑餐饮公司,年薪5万元;吉拿曲批,出生于马边建设乡弯儿沟村,经了3年的电子专业学习,2010年顺利的入职广东东莞新科慈电厂,目前已升为部门组长,年薪10万……“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几年下来,至少上千名学生学得一技之长。这样,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个学生,解决一个就业,脱贫一个家庭'的教育扶贫愿景就能真正实现。”对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碧桂园职业中学副校长潘复友作了如是分析。


  2009年10月,曲别留布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刚成立的碧桂园职业中学。19岁的他在没有读完初中的情况下便外出务工,闯荡了3年后,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曲别留布决心回炉再造,学习一门技术。碧桂园职业中学的老师得知曲别留布的要求后,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


  返学培训计划,这是乐山市对像曲别留布这样确实不能返校就读的辍学、失学学生开出的“良方”。依托本地的职业学校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教给一技之长并帮助其就业,力争返学培训面达85%以上。返学培训的辍学、失学人员在碧桂园职业中学还有30多人。潜心学习技能后,这些“特别”的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在各行各业尽显身手。


  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手段。依托学校的职业鉴定功能,碧桂园职业中学承担了新型农民工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七年来,学校培训26000多人次,平均每年近4000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农民工、再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碧桂园职业中学也因此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


  “今后,我们将聚合优势资源,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建立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培训需求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保障贫困群众‘人人掌握就业技能'。”碧桂园职业中学校长何晓明表示,学校在立足培养本土人才的基础上,将会努力探索学历教育有机整合职业培训的“长短结合”模式,为脱贫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


扶师资之贫扎实专业之“根”


  教师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毕竟房子可以建,设备可以买,但优秀的师资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培养优质师资,夯实教师的专业发展之“根”,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既是教育扶贫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位于大山半腰的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乡温水凼村小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但如今却面临着无人上课的尴尬局面。之前所考调到村小唯一的一位女教师因安全问题不得不调走,当地的中心校费尽周折想在本地找一位初中毕业生暂时代课,可最终却无一人合格,要么年纪偏大,要么外出务工不愿回来,不得已只好临时聘用当地一位小学毕业的男教师暂时代课。


  “有些地方太艰苦了,距离最近的乡镇都有四五个小时的路程,一些考上了的教师来到学校看了一眼后便走了。”马边县教育局副局长罗文学说,“流编的现象在偏远山区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交通不便,生活困难,待遇不高,这是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问题。为了留住乡村教师,马边县教育部门着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每月给予乡村教师150~2000不等的生活补助和200、300、400三个等级的乡镇补贴,最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一个月总共最高可领2400元,这在全国看来也算是比较高的了。除此之外,马边县还将资金从2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用于优秀乡村教师奖励。


  在羊子坪村小,当地教育部门还给3个公办教师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让老师能够生活无忧的开展教育教学。今年上半年,为了激发乡村教师的荣誉感,乐山市给全市1万多名在乡村执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不仅要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还要通过强化培训,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弘强调,新招的“一村一幼”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2015年7月,乐山市彝区“一村一幼”教师暑期集中培训班在乐山师范学院正式开班,来自“两县一区”的118名教师和教研员参加暑期培训。


  “‘一村一幼’教师暑期集中培训,旨在提高彝区‘一村一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一村一幼’教师队伍。”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梁开禹一语道破了“一村一幼”教师暑期集中培训的目的。


  对“一村一幼”的教师培训,2015年全市安排了30万元培训了118人,2016年又安排了90万元用于539名幼儿教师和保教员的业务培训。



彝区一村一幼师资培训

                                                              ■ 

  为了解决双语教师的问题,马边县与西昌学院达成合作协议,每年分两期轮流选送30人到西昌学院学习。今年暑假,马边县教育部门邀请省、市级专家开展为期10天的全县全员教师研培,以期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


  “要改变这些学生,最关键是要改变这些老师。”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袁家溪乡中心校周建明校长看来,由于地处彝区,经济条件落后,大多数学生家长们文化程度较低,改变彝族学生的重任也就交落到了老师们的肩上。


  为了转变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改进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在乐山市教育局和新华文轩乐山市公司的“牵线搭桥”下,乐山市实验小学与袁家溪中心校缔结友好学校,着力加大校际教学教研交流合作。


  在乐山,除了“请进来”“送出去”开展业务培训外,乐山市在全域范围内建立了“ 举全市之力” 支持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制度,采取“县对县、校对校、师对师” 的结对方式,完成了内地七县(市、区)分别对接“三县一区” 456所学校(幼儿园、校点)的任务,实现了从学前、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赴彝区送教上门

                                                                  ■ 

  根据乐山市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乐山内地优质学校对口帮扶“三县一区”学校,与“三县一区”1961名 教师结对,开展“手拉手”活动;同时还把乡镇中小学支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


  今年37岁的英语老师徐丽霞,便是支教大军中的一员。2005年,从井研县周坡小学来到马边县大竹堡乡中心校支教。一年后,本该离开马边的徐丽霞却彻底扎根马边县,并被提拔为下溪镇中心校的副校长。


  “虽然马边的条件相对艰苦一些,但对自身来说却找到了发光点,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说起支教工作,徐丽霞坦言。


  像徐丽霞这样支教的教师,在乐山市的贫困地区至少有上百名。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给贫困山区的教育注入一丝清泉,引入了源头活水。


  “这些支教老师不仅年轻,而且业务精湛。他们不仅要参与学校的教研,还会亲自上课。他们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不仅为当地的老师打开一扇窗户,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乐山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郑雪卉在心中默默盘算了一下告诉我们,从2013年开始,每年下派教师支教达70~80人次。


  除了这种制度化的长期支教外,乐山市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等,切实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老师,下午你们还要给我们上课吗?”“下午我们还想听,是哪个老师上课呢”……两堂课一结束,不仅听课教师纷纷围了上来和支教老师亲切交流,支教教师解答大家平时在教育教学上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天真淳朴的孩子们也一直追问下一堂课……


  而这,只是乐山市实验幼儿园到彝区开展送教下乡的一个小小缩影。每一次送教活动,该园都会组织园内优秀的幼儿教师,到彝区或开展“一村一幼”教师培训,或带去优质示范课,或开展先进教学理念的主题讲座,充分发挥该园的示范辐射作用,提升峨边彝族自治县“一村一幼”教师开展幼儿园活动组织与教学能力,切实促进乡镇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提高。



市实验幼儿园峨边送教

                                                                   ■ 

  2016年,乐山市以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乡村教师为重点,实施“千名乡村教师进城研修”项目,组织1000名乡村教师进城跟岗研修不少于一周;同时还开展“百名名师百乡行”项目,组织100名名师赴100个乡镇开展送教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近5年来,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组织了300余次农村学校送训、送教活动,指导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校本研修的专业指导。而贫困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尽量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机会参与研修、上公开课、参与各类赛课等。


  在与优秀教师、支教教师的交流和联片教研过程中,贫困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水平日渐提升。


  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乡中心校的杨敏就从各类研培和支教活动中受益良多。从送课下乡中受到启发,杨敏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课堂。磨课、说课、上课、赛课,无数次的反复修正打磨,杨敏的教学技能大幅提升,风格日显,在全省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赛课中获得一等奖。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并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后,杨敏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并经常送课到其他薄弱学校和村小,希望带领更多的乡村教师成长,提升整个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


  “教育扶贫走到深处,就靠教师内生动力的激发。抓教育的脱贫攻坚,重在抓教师,抓教育的治理体系,要设计好路子让教师往这条路上走。”在乐山市教育局罗杰看来,教师角色也不能只停留在教书育人上,还要传播文明的种子。教师的态度如何,给学生传递什么,这决定了脱贫攻坚的战略成效。


扶思想之贫补上精神之“钙”


  教育应有担当的责任与意识,首要的是扶贫扶志。教育扶贫,应解决发展理想、志向、动力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思想之困,补上精神之“钙”后,教育扶贫才能从“根”上解决,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2017年6月27日,井研县黄钵小学副校长陶吉明、潘建英老师为罗萍进行第二次送课下乡活动。罗萍一家早早地在门口等着。陶吉明一行一到,罗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已经11岁的罗萍因于2010年患上了脑膜炎引发了癫痫病并发症,2015年被县残联认定为一级智力残疾。“此次活动,主要是了解罗萍的变化,同时让她触摸球体并拍球,尝试用水彩笔画线。”潘建英希望让智力只有2岁的罗萍能多听听声音,看看色彩,感受不同的事物。


  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教育脱贫攻坚要求,井研县、沐川县等地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开展针对性的“送教上门”服务,保障残疾儿童享受受教育的权益。


  因国家全面的资助政策,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无忧,哪怕是残疾学生,也有“送教上门”。但是,贫困生在学校生活是否有心理负担,能否在精神上独立起来,这成为了教育扶贫的一个新问题。



井研教师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 

  “我们在全县推进‘1211’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即每名贫困学生有1名对口帮扶教师进行结对帮扶;教师每月与结对帮扶学生进行2次交心谈心;教师每学期对结对帮扶学生进行1次家访;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关爱贫困生主题班团队会。”从沐川县教育局局长夏军的介绍, 我们看到思想疏导与帮扶也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所在。


  “除了结对老师的细心帮扶外,我们还通过班队活动,让贫困孩子感受集体的温暖。”幸福小学校长王敏说,“为了让贫困家庭孩子卸去心理负担,我们学校专门聘请了心理咨询师,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并将关爱贫困学生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结合起来。”


  2017年4月13日下午,一场别具一格的“寻找温暖,在爱成长”活动在幸福小学缓缓拉开帷幕。学校的心理老师欧阳熙语带领30多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走出教室寻找自己心中的“温暖”。有的孩子攫取了几片树叶,有的孩子选了小花,有的孩子拾起了一块石头……当所有孩子手捧自己的“温暖”走进教室分享时,教师们也渐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3月,学雷锋树文明新风教育;4月,清明节缅怀英烈励志教育;5月,五四青年节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弘扬传统文化教育;6月,儿童节和彝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乐山市各学校除了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还充分利用节日节点开展文明新风和扶贫工作宣传教育,坚持“宣传进校园、文明进万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德育工作,开展宣传教育、道德实践、文明创建等一系列活动,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实现1名学生带动1个家庭、影响几户邻居,引导和培养脱贫群众树立感恩奋进和遵纪守法意识,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如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涛所说,乐山市教育系统将脱贫攻坚、文明新风培育工程作为教育扶贫专项2017年度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并写入了《乐山市教育扶贫2017年实施方案》。


  “由于每个家庭都是围绕着‘小书包’在转,‘一村一幼’自然就成为促进家庭文明的使者与家园链接的纽带,给家庭带来了文明的取向,给社会带来播撒了文明的种子与信号。”看到“一村一幼”实施后,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不愿离开的满脸欣慰情景,乐山市教育局民教科科长邬芸娥感慨万端,“校园里书声琅琅、载歌载舞的情景,对家长也是无形的浸润与影响。”


  以前“普九”的时候,在小凉山推行的是“吃饭上桌子、睡觉上床、解手上厕所”的“三上”教育,如今通过教育扶贫,着力改变孩子的观念与习惯,推动整个家庭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各学校利用家长会宣讲文明新风内容,并组建“红领巾”小分队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峨边彝族自治县对寄宿制学生进行以“五会、五化、五线、五洗、五查”为管理模式的“五五”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生活习惯;金口河鲤鱼浩小学开展“我是创卫小鲤鱼”活动,倡导村民“门前双五包”“院内四自”,并采用彝、汉双语为每一位村民耐心解答宣传单上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创卫知识,培养家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乐山,通过教育局、学校、家庭、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方式,深入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红领巾”“我是宣讲员”“文明手拉手”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和培养彝区群众树立感恩奋进和遵纪守法意识,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现场示范带领村幼孩子开展游戏活动

                                                                ■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这个教育平台与彝区新寨这个居住平台相对接,彝区各学校纷纷带领学生走进彝区新寨,搞活动,做游戏,把文明之风播撒在家长心中,把教育之光照亮孩子的心田。渐渐地,彝区新寨就不只是一栋房子,而是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态圈。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马边,这句悬挂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标语昭示着文明之风正通过街道、乡村、院落,传播到千家万户。


  “马边河长,没有共产党员的恩情长;大风顶高,没有共产党的恩情高。”在马边崭新的彝区新寨墙壁上,一句句感恩的话语表达了彝区人民对党和政府无限的感谢之情。


  在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乐山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夯实硬件之“基”、伸出资助之“手”、授以技术之“渔”、扎实专业之“根”、补上精神之“钙”, 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和敢为人先的睿智不断推进乐山教育创新发展,让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和建设幸福美丽乐山的坚实力量。


  作者:王建强  刘飞

  来源:《四川教育》2017年第9期



有你想看的精彩

中小学德育工作“456”密码转给你

家在市中区农村,家门口照样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

沐川八大资助项目领衔!今年助力413名大学新生

彭琳 张彤 赖淑芳 易凡走访慰问教师

乐山市教育局2017年表扬名单公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